出處:中華人事主管協會
聯合報 記者孫中英
台灣銀行業陷入「三缺二多」窘境。根據麥肯錫最新報告,台灣銀行業平均「淨利差」排全球倒數第二、導致銀行普遍缺乏獲利能力,二是台灣銀行資產利用率低、銀行缺乏成長潛力,三是台灣金融業鬧資訊科技人才短缺荒,整體市場缺乏競爭力。
「二多」則是台灣分行家數過多,全台有三四二三家分行。台灣銀行業少有指標可打敗美國、澳洲,還能超越香港、新加坡和韓國。但根據麥肯錫報告,台灣的「分行密度」傲視主要金融市場,若以一百當基數,每十萬台灣人可分配到的分行家數「在一百以上」,包括美、澳、港、星、韓,每十萬人口可分配到的分行家數,約在九十一到九十四之間。
但數位金融年代,台灣「分行密度」高,不見得是件好事,麥肯錫指出,分行家數過多,導致台灣銀行業「分行固定成本」居高不下,是「第二多」。
麥肯錫表示,美國分行作業自動化程度高,美國分行後台人員占分行總員工比例為百分之卅,但台灣為百分之四十,代表台灣分行人事固定成本高、但作業效率低。
麥肯錫台灣分公司副董事藍兆君指出,央行去年將重貼現率降至百分之一點三八後,台灣銀行「淨利差」掉到全球倒數第二、僅百分之一上下,嚴重限制獲利能力。
麥肯錫還指出,過去六年美、中、南韓的銀行資產成長雖都減緩,但台灣尤其顯著,銀行業總資產成長率從二○一一年的百分之十三點三,降至去年的百分之○點九,這五年間,銀行業總資產報酬率也在千分之四到六間停滯不前,資產報酬率極度低落,反映台灣銀行業成長潛力有限。
麥肯錫表示,數位年代的資訊科技人才尤其重要,但台灣銀行業不具競爭力的薪資結構和保守企業文化,讓頂尖人才卻步。藍兆君表示,美國軟體工程師薪資是台灣銀行業平均薪資的「二到三倍」,想爭奪合格人才,本地薪資水準勢必要拉高。
熱門推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