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處:中華人事主管協會


經濟日報 記者楊文琪
桃空職工發動的長榮空服員罷工事件已長達兩周,迄今仍未落幕,從6月20日罷工開始至7月2日,長榮共取消了558個航班,營業損失累計約25.1億元,其他影響金額尚在估算中,如此鉅額損失和形象、品牌聲譽也蒙塵,但長榮航空對不願妥協的條件仍堅守底線、分寸不讓,歸納原因不外乎這三個:
1.民營公司自負盈虧 要對股東負責
首先,長榮航空是純民營上市公司,必須自負盈虧,有營運策略與結果,都得向所有股東負責,不會影響公司正常營運,可以接受的條件,管理階層自然會考量,這從罷工前的勞資協商會議就可看出,長榮公司對於工會提出的訴求,是有善意回應的,例如日資費的部分,長榮就提出發放飛航服勤獎金,來增加空服員的收入。
但工會一再強調長榮賺那麼多錢,卻只給員工這樣的待遇,痛批長榮沒有誠意、沒有照顧員工,然而,航空業投資龐大(光一架飛機動輒幾十億到上百億元,其他油料、零件、人事成本上為計算),又極易受各種外在因素影響營運,經營者必須多方考量,守住底線,以免發生財務問題,但工會完全不與理會,自然雙方協商難以取得共識。
航空業界分析,罷工時間這麼久,損失金額日增,但長榮依舊相當堅持,可看出長榮是抱著「可以虧一年,不能每年都虧的」態度,要來維護公司正常經營和保護其他員工的工作權。
2.航空業環環相扣 長痛不如短痛
其次,三年前華航空服員罷工贏得空前勝利,今年春節期間華航機師再發動罷工,也獲得不少福利,當時就傳出工會下一個目標將鎖定長榮航空,長榮內部獲悉此一傳言後,極為在意,認為此舉根本就是拿航空業當俎上肉,每隔幾年就找一家航空公司搞罷工,予取予求,若不表明態度,航空業將永無寧日。
而且長榮集團的航空事業體除了長榮航空,還有長榮航太、長榮航勤、長榮空廚、長榮空運倉儲等公司,以後職業工會若是一年鼓動一家公司發起突襲式罷工,五年一輪,長榮集團將疲於奔命,如何正常經營?
尤其航空事業的運作是團體作戰、環環相扣,一家公司受影響,其他事業體都會跟著受衝擊,以這次長榮空服員罷工為例,受影響的不光只有長榮航空,包括長榮航太、長榮航勤、長榮空廚、長榮空運倉儲的營運都受到不同程度的影響。長榮高層自然不能讓這種事情發生。
3.自家事不容插手 絕不接受脅迫
第三,航空業三年發生三次罷工,都是由職業工會介入,亦即並非由公司內部的企業工會來主導,航空、觀光業者對此相當不以為然,因為職業工會是由「不同公司」但相同職業的勞工所組成,在舉行某公司罷工投票時,各個不同公司的勞工都可以參加投票,來決定這家公司是否要罷工,因此,採取罷工行動未必真的是一家公司員工所要的。
據指出,長榮內部對於這項規定極不認同,甚至有人認為太過荒謬,「我家的事竟然是由別人來決定」,因此,桃空職工發動突襲式罷工後,長榮高層就鎖定工會和工會幹部,要與她們周旋到底,並沒有怪罪參與罷工的員工。
交通部官員透露,長榮的企業文化是不接受脅迫的,有意見大家可以談,但要用脅迫方式逼他們讓步,恐怕很難,以至於雙方協商多次,一直難以取得共識。
 

 
熱門推薦:

1

勞健保暨勞動法規管理師認證班

2

勞動法人資讀書會-從當月重大勞資新聞事件談起

3

勞動基準法對勞動契約、派遣規定法律規定及發展趨勢

4

契約終止後勞資權利義務與員工不能勝任之判定

5

員工離職及不能勝任之各項爭議解決實務

6

最新勞動派遣爭議解析與因應機制—以108年勞基法修正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