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力資源管理課程/人資證照/企業內訓/主管培訓/一例一休

人力資源管理課程/人資證照/企業內訓/主管培訓/一例一休 中華人事主管協會公告事項 企業內訓課程 公開進修課程 1111人力銀行_求職找工作的求職網
《「性工法」與「性騷法」正式上路!》哪些內容更適合行使管理權的主管知悉?【『企業內部』主管專用訓練版】
LINE線上客服
最新消息

最新消息

線上進修課程

線上進修課程

實體進修課程

實體進修課程

企業內訓

企業內訓

企業輔導

企業輔導

HR知識中心

HR知識中心

人資相關資料下載
HR知識中心
勞資爭議專欄
HR巿調報告
HR相關產品
法令專區
LINE@線上客服

法令專區

會員專區

會員專區

勞資Q&A

勞資Q&A

訂閱電子報
 
Email

【孫弘岳專欄】HR為何無法成為策略夥伴

 

 

 

 

自Dave Ulrich(1997)年出版”Human Resource Champions” (中譯:人力資源最佳實務)一書,極力鼓倡人力資源管理的角色不只是「行政專家」,尚包括「策略夥伴」。一轉眼十多年,全球有不少學者專家也在持續「關注」此趨勢。屆至目前,「策略夥伴」是實務?還是口號?

 

 

整理:孫弘岳 
 
記得讀「人力資源最佳實務」這本書的同時,自己正踏上HR之路,而這本書簡直被當成是HR的聖經,除了慶幸自己沒有選錯行業外,卻也對書中的一段關鍵提醒,念茲在茲,即「部門經理才是執行人力資源管理功能的主要角色」,而人力資源部門是與部門經理有效分工,扮演好事業夥伴(Business Partner=行政專家+員工鬥士+策略夥伴+變革代理人),以發揮組織人力資源管理的功能。
 
不知是否巧合,當時「平衡計分卡」、「智慧資本」、「知識經濟」的概念大行其道,把人力資源管理(Human Resource Management)地位,抬高至人力資本(Human Capital)CEO們也開始重視這個功能。傳統的人事部門紛紛改名為人力資源部,人力資源管理研究所爭相成立,MBA與商管博士班學程也開始設立人力資源管理組。薪資調研公司更與負責該專案的人資部門合力拉抬HR人員的職等,讓一切表象名符其實。
 
縱然身逢其時,但也年少無知,曾在公開場合問及:「若HR功能如此重要,且成敗大多歸在部門經理,何不直接培訓部門經理熟稔HR課題,並指派部門經理來推動HR專案就好,為何還需要透過HR來當策略夥伴?大費周章把HR部門轉型的意義又何在?」此問題不小心震怒了一些人,叫我搞清楚策略夥伴的定義:「協助部門經理進行組織診斷,找到問題與對策,化為行動,以達成策略目標…..因為組織與策略執行的缺口,大都出現在人力資源的議題上」!
 
過去在唸MBA時,擅長經濟/會計/統計的同學,會主修策略或財經組;喜歡創意/業務的同學,會主修行銷或創業組;熟悉資訊科技或作業研究的同學,會主修資訊管理、科技管理、或營運管理組…….其他的同學,號稱因「喜歡與人接觸或處理人的議題」或「特殊專長」等因素會跑來唸「人力資源組」。筆者為其中一員!
 
2001Human Resource Management Review針對1100HR主管的調查顯示,他們自認為財務知識對HR是最不重要的技能?2005年美國人資協會(SHRM)進行全球性的調查(Worldwide and Regional View Survey Report)發現,各地區從事HR人員的背景不盡相同,但亞洲以人文學系畢業者(特別是英文系)為最大宗,相對於其他地區,亞洲HR從業人員專業背景較為薄弱。可能原因包括: 到亞洲佈局的外商較重視HR但該區HR專業發展較慢,只好找會講英文的(很多是秘書起家的)來從業HR這行;也可能是亞洲家族與人治色彩濃厚, 不太需要求專業的HR,導致在就業市場上相對弱勢的人文學院畢業生,進到這個行業來。有趣的是,北美的HR雖大多畢業自商管學院,甚至畢業自早期HR的科班始祖--工業關係/勞工關係,但多數認為自己是不得己才從事HR
 
繼1997年「人力資源最佳實務」後,Ulrich & Brockbank 在2005年又出版人力資源最佳實務第二版,名為”The HR value proposition”,將人力資源重新劃分為五項角色,分別是1.員工擁護者(Employee advocate):即員工關係業務;2.人力資本發展者(Human capital developer):即學習發展(Learning & Development)和接班計畫(succession plan)業務;3.功能性專家(Functional expert):負責招聘、任用、訓練、獎酬、考核等傳統選育用留作業;4.策略夥伴(Strategic Partner):即策略性人力資源、知識管理與組織發展顧問等;5.人力資源領導者(HR leader)將綜合上述四項角色的工作並帶領人力資源部門與公司內其他部門作好協調,帶頭成為HR最佳實務的內/外部標竿。換言之,HR必須先將所有HR的實務做好,證明這是有效的,取得其他部門及外部機構的認可,才能取信於人,成為策略夥伴並推動變革。此時,策略夥伴的角色再次被「提醒」!
 
然而,2005年美國人資協會(SHRM)調查全球HR人員發現,只有15%HR完全同意HR是一門專業,且只有7%HR完全同意HR已經是策略夥伴。2005年美國HR Magazine調查顯示,HR一直被視為低門檻的行業且不需要特殊的專業背景或證照,並未被全球認同為一門專業。同年,Fast Company 雜誌更以” Why We Hate HR”為封面標題,內容報導:1. HR對本職學能一竅不通,根本做不好人力資源管理;2. HR追求效率(做什麼事)更勝價值(有什麼結果)3. HR過於裝腔作勢,自我感覺良好,總要大家配合一體適用的辦法和表單填寫;4. HR缺乏策略思維,根本無法成為高層的戰略夥伴。
 
2007年,Academy of Management Journal (AMJ)刊登一篇學術研究發現,大部份HR主管沒有受過正規的HR教育訓練;四分之一以上HR主管毫無相關的專業背景;大部份HR主管看不懂HR專業文獻;大部份HR主管作決策只依賴直覺而非證據;HR主管缺經常是人才發展的跳板,或擺放在其他領域做不好的主管。
 
2008Personnel Today報導,HR界根本沒有足夠的人才與經驗來擔任策略夥伴的角色。同年,英國Human Resources雜誌報導20%HR參與策略夥伴的能力都沒有;因為背景因素,HR對行政事務的興趣/性向遠高於策略性議題;因缺乏足夠的知識技能,縱然有意願,卻不知道該怎麼做策略夥伴;因產業特性,組織真的不需要HR策略夥伴的角色。
 
2009People & Strategy期刊分析HR無法成為策略夥伴的原因如下:
1. HR害怕轉型而做不好策略性角色,且失去原來擅長的行政優勢。在信心與定位上,根本沒有準備好要當策略夥伴。
2.HR缺乏商業敏銳度、財務/會計知識、策略思維,難以融入前線單位,在能力上尚未具備策略夥伴應該要有的專業。
3.HR習慣發號司令,放不下身段與其他專業團隊競合,怕失去傳統在後台擔任內控或「講師」的權力。在心態上也沒有調整為策略夥伴應有的身段。
 
2009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Human Resource Management針對電子化人力資源管理(electronic Human Resource Management, e-HRM)議題,發佈專刊研究發現,HR總藉由行政事務太多而無法兼顧策略性角色為由,紛紛導入HRISe-learningHR portal等資訊技術。事實證明,即便導入這些資訊系統/平台後,大多HR仍舊扮演行政性的角色,沒有轉型成功。而轉型失敗的主因在於公司和HR對自己部門的定位依舊是行政專家!
 
綜上,大多HR至今無法扮演好策略夥伴,即便口號喊得很響亮,且有愈來愈多HR Generalist, RM, AO等專司HR策略夥伴的職缺公佈在各大招聘平台中,但大多也只是把後台選育用留的工作拉到前台就近服務。然後呢?就算前線願意讓HR坐進會議室商討Business議題,有HR跟沒有HR的真正差別在那裏?這當中的能力缺口,包括HR的信心、心態、定位、策略思維、財務/會計概念、商業敏銳度等成為策略夥伴的要素。Lawler III & Broudreau (2009)分析認為,缺乏足夠的商業人際技巧(interpersonal dynamics)、量化分析(metric skills)、業務思維(business partners skills)、委外專案管理(managing outsourcing)HR難以在前線管理會議中,坐到對的位子。
 
Ulrich & Brockbank (2005) 主張,新世代HR職能除了傳統選育用留(HR delivery)外,還包括營運知識(Business Knowledge)、策略能力(Strategic contribution)、個人信譽(Personal credit)和資訊科技(Technology)的應用。有趣的是,當今實務界的有多少HR有機會在工作中學會這些實戰能力(street smart)?學校或外部培訓機構在培養HR的材料中,又放了多少比重在這些學術知識上(academic smart)?甚者,當HR至今仍高談闊論人才管理(Talent Management)的概念時,是否自我檢討未來HR的talents何在?那些能力是可以培訓的?那些能力是難以靠後天培養的?有沒有可能目前在線的HR無論是能力性向、HR運作思維、職業興趣與未來HR策略夥伴所要求的profile根本南轅北轍?
 
 
註:為何有些機構的HR可以成功地轉型為策略夥伴,有些公司的HR不行?筆者推薦一篇刊登在Human Resource Management Journal (2002) 的論文 “Paying the piper: choice and constraint in changing HR functional roles”。透過質化的學術研究Chelsea and Westminster NHS Trust醫院的HR為何轉型成功,而花旗銀行(CitiBank)歐洲企業金融HR為何轉型失敗!
 
 
參考文獻:
 
Claus, L. & Collison, J. (2005). The maturing profession of Human Resources: worldwide and regional view. Survey report of SHRM research
 
Giannantonio, C.M. & Hurley A.E. (2002). Executive insights into HR practices and education.  Human Resource Management Review, 12, 491–511.
 
Gurchiek, K. (2005). Global survey finds little respect for HR. HR Magazine, Apr., 32-42.
 
Hammonds, K. H. (2005). Why We Hate HR. Fast Company. 97, 40-47.
 
Houston, Ed., Traven, Giddy, Seanne, & Vreede (2008). The past decade show not enough has changed in HR. Personnel Today, 9/30, 12-13.
 
Lawler III & Broudreau (2009). What Makes HR a Strategic Partner? People & Strategy, 32(1), 14-22.
 
Lawler III, E.D. (2007). Why HR practices are not evidence-based. Academy of Management Journal, 50(5), 1033-1036.
 
Truss, Gratton, Hope-Hailey, Stiles, & Zaleska (2002). Paying the piper: choice and constraint in changing HR functional roles. Human Resource Management Journal, 12(2), 39-63.
 
Marler, J.H. (2009) Making human resources strategic by going to the Net: reality or myth?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Human Resource Management, 20(3), 515-527.
 
Ulrich, D., Brockbank W. & Johnson D. (2009), The role of strategy architect in the strategic HR Organization. People & Strategy, 32(1), 24-31.
 
Ulrich, D. & Brockbank, W. (2008). 10 years on the business partner model. Human Resources, Dec., 30-32.

Ulrich, D. & Brockbank, W. (2005). The HR Value Proposition. Harvard Business School Press.


協會課程: 人力資源管理課程主管領導管理課程業務行銷客服課程秘書行政課程總務採購課程
認證課程: 認證課程綜合版人力資源管理師認證班勞健保暨勞動法規管理師認證班企業內部講師認證班
基層主管養成特訓認證班專業秘書暨行政管理師認證班勞動法人資讀書會
集團服務: 人力銀行企業求才服務1111獵頭1111商搜網創業連鎖加盟落點分析1HR人資系統
‧地址:(105)台北市南京東路五段225號15樓 ‧電話:(02)2748-5188‧傳真:(02)2748-6388 ‧Email:cpea@cpea.org.tw


服務時間:周一~周五 AM8:30~PM6:00 /
協辦單位:全球菁英人才發展股份有限公司│中華人事管理顧問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