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班族進入全面凍薪時代,根據行政院主計總處統計,非典型上班族薪水呈現逐年下滑的趨勢,去年降至1萬7,166元,創下有調查以來的新低紀錄。中華人事主管協會執行長林由敏分析,受到景氣波動衝擊,加上物價持續攀升,近年來,全時上班族薪資已呈現大幅倒退的狀況,非典型上班族薪水不升反降,全時上班族薪資水準恐怕也難有起色。
非全時勞工薪水 連續三年下滑
林由敏表示,根據主計總處針對非全時員工薪資統計,全體企業非全時員工的經常性薪資占全時員工薪資比重,在98年攀升到52.6%,此後逐年下滑,101年降至44.7%,已創下調查以來最低。去年非全時員工的經常性薪資只有1萬7,166元,創下連續三年下滑紀錄。
非典型勞動力聘僱比率逐年攀升
林由敏解釋,所謂非全時員工,就是包括打工族等部份工時、臨時人員、派遣人力等非典型受僱者,受到產業景氣循環加速影響,許多企業為了節省人事成本大幅聘僱非典型上班族,以降低部份法定人事成本支出。對企業來說,兼具人力僱用彈性以及成本低廉的非典型僱用人力,不失為降低企業營運成本的一大妙招,也使得近年來非典型勞動力聘僱的比率逐年攀升。
她觀察,非典型勞動力崛起近年來成為抑制全職就業市場的一股力量,也就是當企業有人力需求時,會優先考量高彈性、低成本的非典型勞動力,使得全職就業市場的職缺及薪資受到擠壓。
此外,根據主計總處調查,今年前七月上班族實質薪資倒退回16年前的薪資水準,其中薪資衰退最嚴重的是中壯年族群,30歲到34歲去年平均年所得58.26萬,比16年前還不如;35歲到39歲平均年所得67.16萬元,則倒退15年;40歲到44歲平均年所得71.16萬元,也倒退了16年。
開拓第二、三項專長 提升附加價值
林由敏表示,全職上班族薪資水準看漲無望,非全時員工薪資水準同樣也是不升反降,反映整體就業市場薪資將持續在低檔盤旋,上班族應該積極調整自己的就業心態,在原本的專長繼續精進外,更要開拓自己的第二、第三專長,或是考取專業證照,提升自己的附加價值,才能獲得主管青睞,爭取加薪、升遷的機會。
|